河海情,意难忘
【简介】:徐强,男,汉族,1979年3月生,山东聊城人,党员,副研究员。2000年6月本科毕业于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工程专业;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在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攻读结构工程研究生、博士;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同济大学攻读结构工程博士后。博士后毕业至今,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下属的建研科技西南分公司工作,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院长助理、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主任。
在求学之路上,他乐思勤学,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一名结构工程专业的博士后;在工作岗位上,他秉承河海务实的精神,踏实肯干,一丝不苟,成为了公司的骨干力量;在平常生活中,他则有着山东大汉特有的豪放和爽朗,给人以亲近随和之感,他,就是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2000级优秀校友,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主任徐强。
结缘河海 天荒地老
徐强笑谈原本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一直读到博士后,在大学整整度过了11年的时光。从济南到南京,再从南京到上海,兜兜转转三个城市,最难忘的还是在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攻读研究生和博士的那五年。亲近随和的导师,无所不谈的同学,刻苦钻研的时光,点点滴滴都深刻于心。
高中时,徐强就对土木工程这一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觉得,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建造出一幢幢高楼、一条条道路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怀揣土木梦,高考结束后,身为山东聊城人的徐强选择到离家不远的济南大学就读建筑工程专业。大三时,对研究生生活的向往、憧憬以及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的期望让徐强决定报考研究生。在征求学校老师的意见,并听取学长的建议后,徐强最终决定报考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结构工程的研究生。
准备考研的时光是辛苦而充实的,清晨在室友还在睡梦中奔向教室,夜晚在寝室快熄灯时才匆匆归来。尽管有些疲惫和孤独,但每天都能感觉到自身的进步,能够触摸到知识的积累。功夫不负有心人,近一年刻苦的复习和精心的准备终于迎来了收获。2000年的夏天,徐强接到了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千禧年的初秋九月,徐强踏入了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的校园。满园的梧桐还沾染着盛夏的新绿,欲滴的翠色让人也仿佛焕然一新。徐强在河海迎来了崭新的开始,而这一待,就是五年。
难忘河海 朝朝暮暮
回忆起在河海的求学时光,徐强有着说不完的话。在河海求学的五年,研究生阶段,徐强师从结构方向的汪基伟教授;博士三年,则是跟随吴胜兴教授进行研究学习。汪基伟教授和吴胜兴教授都是河海的骨干教师,结构方面的资深专家。能够跟随这两位教授学习、做研究,徐强觉得自己很是幸运。两位老师对待教学和科研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徐强回忆到,自己平时的小论文和研究生、博士答辩论文,两位老师都修改的十分细致,甚至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一一清楚标明。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也深深影响着徐强,日后踏上工作岗位的他对待每一个设计和方案都是反复斟酌、一丝不苟。
虽然治学态度严谨,两位老师却并不是“严师”,无论是教学中还是平常生活中,两位教授都是亲近随和,没有架子,跟学生打成一片。“两个老师平时会请我们学生一起吃饭,大家在饭桌上天南海北的聊天,关系很是融洽。那会读博士的时候,几个博士都是老光棍,吴老师私下里好几次说要给我们介绍对象,说科研工作要做好,个人问题也得解决好。”
跟随汪基伟教授的两年学习让徐强在结构计算分析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博士阶段师从吴胜兴教授则进一步完善了他在实验方面的经验和实践以及理论知识的扩充和完善。回忆起这两位导师,徐强很是感激。
身为聊城人的徐强有着山东人特有的豪放和爽朗,这样性格让他在河海的五年交到了不少好朋友。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土木院的沈德建副教授是徐强研究生时候的同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泡实验室,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现在徐强和沈老师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讨论工作上的遇到疑难问题,到结构研究上的最新热点再到各自的生活和情感,徐强笑称两人是“互通有无”。虽然因为工作太忙碌,不能够常回南京,但是徐强会不时询问自己在母校任教的老同学,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和变化。
师恩难忘,同窗情深,回忆起在河海五年的生活,徐强满是感慨和怀念。在河海度过的五年韶光注定成为徐强记忆里最深刻的收藏。
感恩河海 愿来时还能拥抱
在河海博士毕业后,徐强继续到同济大学攻读结构工程专业的博士后。在河海五年的学习打下的良好基础让他如鱼得水。博士后期间,他承担了国家博士后基金、浦东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并入选上海市“节能建筑工业化成套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博士后出站后,徐强进入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下属的建研科技西南分公司工作。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研经验,使得徐强很快被委以重任。先后承担或参与了20余项工程咨询、设计工作。其中包括了:广州新电视塔外钢框筒温度影响效应计算分析、成都来福士结构咨询、双楠城市综合体设计、右安门广顺苑小区基础设计等。
工作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学校学到的科研理论和工程实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徐强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接到第一份工作设计任务的他用在学校搞科研的思维进行分析,结果将设计复杂化,方案也被全盘否决。然而他并不气馁,努力调整思维方式,没事就往工地跑,不断地积累实际工程经验,终于适应了工作的要求。善于总结,踏实肯干,不断创新。工作仅七年的时间,徐强就成为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院长助理、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主任。
谈及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徐强很是感激在河海度过的五年时光。河海沉稳务实的氛围让他学会了踏踏实实,恩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他学会了一丝不苟,同学间的热情相助则让他学会了诚恳待人。
明年母校百年校庆的时候恰好是徐强博士毕业十周年的日子。作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徐强既承担艰巨的科研设计工作,又兼顾着公司的管理事务,第二次的电话采访也是在去往北京的火车上完成。北京成都山东三地奔波忙碌,很少回南京的他很希望到时候可以回母校看一看,同老师聊天,和同窗叙旧,当然还要再看看那满园的梧桐,那时候的梧桐,就已经褪去了盛夏的翠绿,正用耀眼的金黄迎接收获的秋。
饮水思源,离开河海快十年,母校的发展和近况仍时刻牵动着徐强的心。除了在网络上关注母校的动态,平日和在河海任教的老同学电话聊天,也会聊一聊老师同学的近况以及学院、学校的变化。
谈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徐强不断强调实践两字。徐强感言,从本科到博士后,在大学整整待了11年头,理论和技术知识的掌握已经趋于完善,稍有遗憾的就是实践的欠缺。“现在的学生比过去的我们参加比赛、实习的机会要多的多,而且社会发展对于我们土木人的要求也更高了,在学校的学弟学妹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应该充分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要注意实践的与本专业的联系性,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明年就是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百年华诞,徐强衷心希望母校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